环链葫芦龙门吊的日常检查流程是防范设备故障、杜绝安全事故的核心防线,其执行以 TSG51-2023《起重机械安全技术规程》为根本遵循,形成 “班前静态核查 - 班中动态监测 - 班后闭环整理” 的全周期管控体系。流程既涵盖通用设备的基础检查项,又针对不同作业场景强化专项核查,直接决定设备运行状态的稳定性,是工业吊装安全管理的日常核心工作。

班前静态核查聚焦 “设备启动前的安全确认”,覆盖金属结构、核心机构与安全装置三大维度。金属结构检查需重点查看主梁、端梁及支腿有无明显变形或裂纹,螺栓连接是否紧固无松动,梯子与护栏高度是否符合≥1050mm 的安全标准,腐蚀场景下还需检查涂层剥落或锈蚀程度。核心机构核查中,吊钩需转动灵活且无裂纹,危险断面磨损量不得超过原尺寸的 10%,防脱装置必须完好有效;钢丝绳要逐段检查断丝、磨损与变形情况,绳端固定的压板、绳卡需符合规范,卷筒与滑轮的绳槽磨损不得超过 3mm,转动应无卡阻。安全装置与电气系统的预启动检查尤为关键:起重量限制器需测试报警与断电功能,双起升高度限位器的两套独立装置均需灵敏有效,紧急停止按钮的红色蘑菇头式开关需确保瞬时断电;电气线路应无裸露老化,绝缘电阻不低于 1MΩ,接地电阻控制在 4Ω 以内,控制装置标识清晰且操作顺畅。
班中动态监测侧重 “运行过程的实时风险识别”,贯穿吊装全流程。设备启动后需先进行空载试运行,观察大车、小车运行有无啃轨现象,车轮踏面磨损是否超标,减速器运行时不得有剧烈金属摩擦声或异常振动。起升作业中要重点监测制动器性能,制动衬垫磨损量若超过原厚度 50% 需立即停机,重载场景下需确认双制动系统的协同有效性,避免出现制动延迟或溜钩。不同场景的监测重点各有侧重:港口作业需实时检查夹轨器、锚定装置等抗风防滑部件的状态,遇大风时立即启用锚固;化工防爆场景要留意电机隔爆外壳的密封性,电缆收放是否合理,防止可燃气体侵入;低空间作业则需关注激光防撞仪的预警响应,确保吊具距障碍物 1.5 米内可自动减速。运行中若出现异常声响、振动或报警信号,必须立即停止作业,排查隐患后方可重启。
班后闭环整理聚焦 “设备状态的记录与维护”,形成管理闭环。作业结束后需清洁设备表面,尤其要清理链条、滑轮上的油污与杂物,检查润滑油量是否充足,对渗漏部位及时处理。轨道区域需清除障碍物,确认固定螺栓无缺失,接头间隙控制在 2mm 以内。关键环节是填写检查记录,详细标注设备运行状态、发现的隐患及处理情况,如吊钩磨损数据、制动器调整记录等,所有记录需存档至安全技术档案,保存期不少于 5 年。若发现重大隐患,需立即悬挂 “禁止使用” 标识,启动报修流程,待维修验收合格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。
特殊场景的检查流程需针对性强化。冶金高温环境中,班后需额外检查隔热防护罩的完好性,链条的高温回火层有无损伤;海洋平台设备要重点核查牺牲阳极的腐蚀情况,电气柜除湿装置是否正常工作,确保相对湿度控制在 60% 以下。这些场景化的补充检查,让日常流程更贴合设备实际运行环境,进一步降低腐蚀、高温等因素引发的故障风险。
日常检查流程的核心逻辑始终围绕 “预防优先” 展开:班前静态核查消除启动前隐患,班中动态监测拦截运行中风险,班后闭环整理夯实长效管理。这种全周期管控模式,将设备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,既是对操作人员资质的实操呼应,更是环链葫芦龙门吊安全运行的基础保障。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