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链葫芦龙门吊事故预防以 “阻断风险链条、消除本质隐患” 为核心,需直面人员违规、设备缺陷、管理疏漏三大核心诱因。通过剖析近年典型事故的发生逻辑,可精准落地 “人 - 物 - 管理” 三维预防体系,这既是对《起重机械安全技术规程》的刚性执行,更是遏制事故、保障安全的实操关键。

人员违规操作是事故发生的最直接诱因,典型表现为无证作业、违章操作与安全防护缺失。2023 年深圳富通九曜公馆 “3・1” 高坠事故中,幕墙安装工赵某伦未持有专项操作证,违规进入环形轨道调整环链葫芦,且未规范系挂安全带 —— 其安全带挂绳虽挂在葫芦上,却因承载能力不足断裂,最终随脱离轨道的葫芦坠落身亡。此类事故暴露的核心问题是 “操作资格与防护规范双缺失”,预防需紧盯两点:一是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,操作人员必须通过 Q2 类资质考核,且需针对高处作业等场景接受专项培训;二是强制落实作业防护,高处作业时安全带必须采用 “高挂低用” 模式,且每次使用前需检查挂绳强度与卡扣完整性。
设备缺陷与维护缺失易引发机械失效类事故,超载与安全装置失灵是主要导火索。某重型机械厂门式起重机倾覆事故中,操作人员未核实吊物重量,起吊远超额定载荷三成的铸钢件,且未执行试吊程序 —— 当吊物离地出现倾斜与异响时,未立即制动反而继续操作,最终导致主梁与支腿连接处断裂、设备倾覆,造成 1 人死亡。类似地,东莞某预制构件厂龙门吊因未启用夹轨器,强风下设备滑动至轨道终端后倾覆,根源在于抗风安全装置未正常使用。预防此类事故需强化设备全周期管控:起吊前必须通过称重或吊物标识确认重量,起重量限制器需确保加载至额定载荷 110% 时强制断电;日常维护中需重点检查制动器衬垫(磨损超原厚度 50% 立即更换)、夹轨器夹紧力(不低于额定载荷 1.2 倍)等关键部件。
管理疏漏是事故发生的深层推手,主要体现为培训缺位、流程失效与应急处置失当。深圳 “3・1” 事故中,施工单位未对赵某伦开展专项安全培训,现场也未配备专职安全员监管作业;事故发生后,项目负责人还指示瞒报、转移尸体,进一步扩大了事故后果。某物流仓储中心碰撞事故则显示,交叉作业时未设置隔离警戒,指挥人员信号不标准、司机误判操作,导致集装箱坠落砸伤工人,暴露了作业协调与培训的双重漏洞。管理层面的预防需构建闭环:一是建立 “岗前培训 + 定期复训” 机制,确保操作人员与指挥人员熟练掌握标准信号与应急流程;二是严格执行作业审批制度,超载、交叉作业等高危场景必须经技术部门审核,现场设置专职监护人员;三是规范应急处置,事故发生后需立即启动救援,严禁瞒报、迟报。
特殊场景的风险防控需针对性强化。港口等强风环境需落实 “风前检查、风中锚固” 制度,风速超过规定值时立即启用夹轨器与锚定装置,禁止任何作业;化工防爆场景需定期检测隔爆电机密封性能,避免电气火花引发爆炸;高处作业场景则需在轨道两侧加装防护栏杆,葫芦本体配备防坠器。
事故预防的核心逻辑始终围绕 “风险预判 - 源头阻断” 展开:通过资质管控与培训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,通过维护校验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,通过制度执行填补管理漏洞。这些从案例中提炼的实操措施,让环链葫芦龙门吊的安全管理从 “事后处置” 转向 “事前预防”,成为保障作业安全的根本支撑。







